洛杉矶讯——由北美独立制片公司“午夜回声”出品的《死神来了:血脉诅咒》本周在北美院线小规模点映后,首轮观众问卷中出现了一个罕见的高频词:“声音”。院线监测机构 NRG 的报告显示,78% 的受访观众在“最难忘的观影元素”一栏填写了“音效”或“声音设计”,这一比例远高于同系列前五部作品的平均值(41%)。为弄清这一现象,本报记者走访了影片的后期基地与多位行业技术人员,试图还原这部 R 级恐怖片如何用声波而非血浆刷新“惊吓阈值”。
“我们一开始就被导演告知,血腥画面要让位给声学恐怖。”终混师、三次获得 MPSE 金卷轴奖提名的安娜·李在索尼影业后期大楼接受采访时说。她打开 Pro Tools 工程文件,屏幕上出现一条名为“Sub-25Hz Heartbeat”的轨道——这条在影院中几乎无法被人耳直接捕捉的次声波,被精确设定在 19–23 Hz 区间,与人体内脏固有频率接近。“当画面只是角色回头看空走廊时,低频震动会让观众产生生理性不安,但多数人会把原因归结为‘心理作用’。”安娜补充道,这一设计借鉴了 2022 年《自然·神经科学》一篇关于次声诱发杏仁体活动的论文。
展开剩余64%在好莱坞,恐怖片历来是新技术试验田。《血脉诅咒》此次引入“动态双耳渲染”(Dynamic Binaural Rendering)流程,即根据观众头部实时位置数据调整双耳声压差。由于疫情后北美多家连锁影院升级了内建红外摄像头的沉浸音响系统,影片在 86 家 Dolby Atmos 影厅额外部署了头部追踪插件。“当你下意识向右转头,耳机会瞬间降低右声道 1.2–1.8 dB,并提前 12 毫秒把下一道金属刮擦声放到左耳。”技术总监马库斯·斯托姆演示了实时运算曲线,称此举可将传统“Jump Scare”的惊跳反应提高 17%。不过,这一做法也引发医学伦理讨论:多伦多大学声学生物实验室上周发布简报,提醒影院须对光敏癫痫外的“声敏性焦虑”做出警示。
影片最具争议的“血脉诅咒”母题,被音效团队用“家族耳鸣”概念落地。声音设计师杰森·赖特收集了三代共 47 名志愿受试者的耳鸣样本,通过卷积滤波生成“遗传性高频嘶鸣”,并把它与角色死亡前 6 秒的静默区间混剪在一起。“观众以为是影院设备故障,其实是我们在模拟一种可能随 DNA 传递的幻听。”赖特展示了频谱图,一条 14 kHz 的尖峰在死亡瞬间戛然而止,紧随其后的爆炸声造成强烈心理落差。南加大电影医学院副教授林赛·布朗在看过试映后表示,这种“先让听觉系统过度补偿,再瞬间抽离”的做法,与临床上某些耳鸣骤停诱发恐慌的机制高度吻合。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并未把所有技术堆叠在同一时刻。MPSE 会员、声音剪辑监督克里斯蒂娜·周透露,团队采用“惊吓分级”策略,将声音元素按频率、响度和空间位置分层,再根据心率监测仪反馈实时增减。“我们让小规模试映观众佩戴光电手环,一旦平均心率跌到基线以下,就触发下一轮次声脉冲。”这种数据驱动的做法在恐怖片领域尚属首次,但也带来不确定性:部分观众在首场公映中因过度惊吓退场,导致影院经理临时调低整体音量 3 dB。
美国电影音效协会(MPSE)计划于下月举办专题研讨会,邀请《血脉诅咒》团队与听力学家、心理学家共同讨论“沉浸式恐怖”边界。协会主席汤姆·麦卡锡在预告邮件中写道:“当技术开始精确瞄准神经系统,我们必须回答一个问题:观众自愿购买的‘惊吓体验’,到底应止于何处?”目前,影片已确认引进 IMAX 版本,但尚未公布是否保留全部低频轨道。业内人士预测,若票房走势良好,这套“声学恐怖工具箱”或将成为未来恐怖片工业的新标准。
发布于:河北省广盛网配资-配资公司排行-正规配资-低息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